孕婦的營養攝取

從受孕的那一刻起,孕媽咪就擔負著攝取雙份營養的責任,胎兒在子宮中的280天,所需要的營養素是全面性的,因此,許多的婦產科醫師及營養師都會建議孕媽 咪應該要注意「均衡飲食」的原則,以避免因缺乏某種營養素,而造成胎兒成長問題。那麼,在整個孕期當中,甚至在準備懷孕前,準媽媽在飲食方面要注意些什 麼,才能讓寶寶長得頭好壯壯呢?

葉酸
準媽咪在懷孕期間缺乏葉酸,會有貧血、倦怠、暈眩等症狀,嚴重時可能會導致胎盤剝落、流產、早產、胎兒神經管缺陷等情形。萬芳醫院營養室組長魏賓慧說,葉 酸在懷孕初期是重要營養素之一,尤其影響胎兒神經管的發育,因此建議婦女在計畫懷孕前3個月,就開始多加攝取葉酸。另外有研究發現,當男性葉酸攝取不足時,精蟲品質也會大受影響,也就可能造成有受孕困難的情形發生。此外,口服避孕藥及酒精,會阻礙人體對葉酸的吸收有所影響。

妳可以這麼吃
每天至少吃300公克的青菜,每100公克青菜中,就含有100微克的葉酸。再加上其他富含葉酸的食物,例如:鮭魚、雞肉、牡蠣、豬肉、四季豆、蘆筍、橘子、花椰菜、番茄。

維他命B群
維他命B群中若缺乏B12很容易造成貧血,因此準媽咪一定要特別注意,尤其素食媽咪。魏賓慧營養師說,維他命B12主要存在動物性食品中,植物性食物中幾 乎沒有,因此素食者較易罹患貧血。另外,前文提到的葉酸,也是需要維他命B群相輔相成,若維他命B1的攝取量過少,而又多吃葉酸含量較高的食物時,就容易造成維他命B12的不足。當然,最好的方式就是均衡飲食,畢竟胎兒的成長只有一次,錯過了就不會再重來囉!
妳可以這麼吃
維生素B群是水溶性的維生素,無法儲存於人體內,多的會隨尿液排出。食物中「肝臟」可以說是維生素B群的寶庫,另外穀類、酵母、胚芽、豆類、牛奶、肉類等,也都是重要的維生素B群來源。

蛋白質
蛋白質除了供給胎兒營養、促進生長外,還會影響胎盤發育、羊水生成、子宮增大,以及媽媽本身循環血液量的增加和餵哺母乳前的準備等。魏賓慧營養師指出,依 衛生署的建議,在懷孕初期每日應多增加攝取10克的蛋白質,約為1.5顆的蛋,但在懷孕中、後期,則每日應增加20克。蛋、豆、魚、肉類都是富含蛋白質的 食物,但是建議媽咪不須補充特別多的肉類,同時也要注意烹調方式,才是真正的健康喔!
妳可以這麼吃
建議孕媽咪的蛋白質攝取,一半是來自品質較佳的動物性蛋白質,如蛋、牛奶、魚、肉等。另一半則可從植物性食物中攝取,例如,豆漿、豆腐等黃豆製品,以攝取足夠的蛋白質。

鈣質
人體中的鈣有99%存在於骨骼與牙齒中,是骨骼與牙齒主要的成分。魏賓慧營養師表示,攝取足夠的鈣質可以滿足胎兒的生長,且媽媽本身「存足骨本」可預防中 年以後骨質疏鬆症的發生,建議最好每天喝2∼3杯牛奶,並且多吃深色蔬菜、全穀類和蛋。當人體鈣的攝取量不足時,蛋白質會促進吸收食物中的鈣;不過當鈣質 攝取充足時,蛋白質就沒有促進吸收的效果,而過量的蛋白質與脂肪,則會導致鈣質的流失。
妳可以這麼吃
乳製品還是最好的鈣質來源,1杯250c.c.的牛奶約含300毫克的鈣,而乳品的鈣質吸收較好,建議每天可喝2∼3杯。另外,小魚乾、豆腐、豆干、深色蔬菜,也是良好的鈣質來源。但人體對鈣的吸收量有限,過剩還是會排出的喔!

鐵質
缺乏鐵質最直接的影響,當然就是血紅素的形成,容易造成貧血,使血液運送氧氣的能力下降,也就會降低孕媽咪對疾病的抵抗力。魏賓慧營養師認為,懷孕期間雖 然無須每天特別補充鐵錠,但一定要在懷孕後期時,多吃些含鐵量高的食物,例如:肝臟、豬血、紅肉、紫菜、黑芝麻、蛋黃、全穀類、乾果類、綠色蔬菜中都含有 豐富的鐵質,但是動物性食物(肝臟、豬血、紅肉)人體的吸收較好。另外,比較常見的甜品∼紅豆湯,也是一項不錯的選擇。
妳可以這麼吃
選擇全榖類的麵包,像是全麥麵包、雜糧麵包等。另外,烹調肝臟、豬血、紅肉時,可以選擇較清淡的烹煮方式,像是水煮、清蒸,這樣才能補足營養,不補脂肪喔!

鋅•DHA
人體對鋅的需要量很少,但是卻非常重要,大部分的鋅都是體內酵素的重要成分。魏賓慧營養師指出,鋅參與的酵素反應多和生長發育、細胞分裂有關,若缺乏鋅可 能會導致胎兒生長遲緩,造成畸胎的問題。另外,在許多研究中顯示,DHA大量集中在腦部灰白質與眼睛視網膜中,因此推論DHA是腦部及眼睛正常發育所必須 的物質。
妳可以這麼吃
鋅會影響胎兒的腦部發育,海鮮及紅肉皆富含鋅,尤其牡蠣中含有大量的鋅,建議孕媽咪可多攝取新鮮的牡蠣。而鮭魚、鯖魚、沙丁魚等,都含有豐富的DHA。
最後提醒準媽咪們,一般綜合維他命中,並不包含醣類、蛋白質、脂肪三大類營養素。因此,若以為吃綜合維他命就一切沒問題,而沒有重視營養素均衡攝取的話,還會營養不足的。所以,均衡飲食、不挑食、不偏食,才是不二法門。



不喜歡吞顆顆粒粒的媽媽可以考慮以美安的粉狀(泡成液體)綜合維他命來取代
當然也可以把美安產品或相關資訊拿去詢問醫生或營養師意見後,
再來使用

延伸閱讀:

張貼留言